2024年2月15日 星期四

水仙






 品時:癸卯年12月29日(2024/02/08)

 茶境: 花蓮市復興街1號

 茶具: 水平朱泥標瓶6杯 白瓷小杯

 水質: 埔里百佳泉太平洋水1500ml

 茗品: 福建烏龍茶 產於閩北漳平一帶,稱為水仙在一千年前,建陽、建甌一帶就已經有這種茶樹,但人工栽種卻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間。水仙茶本身與水仙花並沒有關係。現主要產於建甌、建陽、崇安三地

 滋味: 

一泡:產地不同 滋味各異 此茶異岩茶 每一種茶香除了品種香 另外一部分的茶香喝茶至此  是被制茶人創造出來的 喝茶至此 覺得茶香難以言記 其細微變化 非專業無已名狀 只能捕捉其風韻

二泡:茶香醇厚 滋味鮮爽 產地決定茶質 制茶決定香型 水仙的香品之再三 香氣依舊 茶湯鮮活爽口 並帶有一股個性香

三泡:雖是低溫炭焙 以其陳焙多時 茶香入裡 產生質變 是故香氣入口飽和 數品之後 餘香依舊不失主韻 且有層次

四泡:茶湯滋味帶甜 滋味稍顯溫和 質仍穩定 茶體蘊含特殊品種香

五泡:湯色一就紅橙明亮 沖泡數次湯味未減 隱約可分出香型變化 乃至數泡味出水味 真是一種香味與茶味的感官交互體驗

茶友名錄:

茶客心得: 舌頭的旅行?、,。

茶是帶著舌頭的返鄉之旅,我們在原地能品各地茶鄉的茶,增加了感知的豐富性 並且藉由各地的地理景觀 氣候風土 以及志茶技術的包羅萬法 形成不同的滋味與茶香 無一相似 而舌頭的旅行 也帶動知覺的豐盛 自然喝不同的茶便不容易產生味覺的單一性 如此的喝茶經驗 才茶文化的發源地 更形獨特 從不同的香裡 我們用想像看到了不同的世界 喝茶是奇妙的舌頭旅行 同時拓展了心智的旅行


茶人點評:

茶的哲学.不是只有唯美的精神.过程是在嚴謹的行茶之事.要求衛生.堅持洁淨.简樸中見自在,無須排場,喝茶幫我们感知身心與自然的道法,意義上它是一套修身養性的法门,輕鬆的喝出中国茶道精神,因為沒有貴賤高低的區別,只要你是茶道的信徒,你就能品味出茶的真諦。(茶人余老師品茗感悟)

在彼此的品茗中 尋找各自的味蕾 用過去的味覺做資料 以現在的新鮮做實驗 讓每一泡茶 都在沖泡中 舒展它最後的靈魂 雖然最終茶渣終必丟棄 但茶香卻留在品茶人的心裡 這樣的交換不也是一種高貴的捨身嗎? 當我們喝到茶的滋味時 也深刻的了解我們與茶的生命 也許每一泡茶都會泡完 每一次的茶渣也會被丟棄 但茶人能從茶的生命中體會出做人的意義嗎?

生命不只是讚美 茶也不是只因讚美而存在 它是一種本然 而經過真誠對待的人發現它的美好..... 

修行者的茶香與官能性的茶香 維度是不同的 要用不同的維度去品茗 如果只是用舌頭就想囊括香的所有層次 那麼只能滿足感官 無寧說是茶湯的美食家 而只停留在味蕾的刺激 這樣的生命 無論多麼利害 也只是在同一個座標形成高低 而不能脫離這個感官的軌道 我們也只能讚嘆他的舌頭 而無法讚嘆他舌頭後面的頭腦 如果喝茶只是舌頭的比拼 我們從不提倡這樣的喝茶 因為它只能稱為美茶家 對於茶的真性情 索然無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鼎源會館茶會記

    一進門就看見 就看見盆栽是綠的 水草豐美 魚在水中悠游  還有淙淙不停的流水聲 ...... 我們喝茶的地方    2024.03.31(日)我們一起喝過的茶 (以下資料由鼎源會館主人提供): 1. 甘露: 源自於原始森林樹圍 50~100cm 原生古樹茶 ( 樹齡約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