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6日 星期六

'80年代同興號散茶



 
 

 

古壺收藏家:詹承翰先生 

 
主人的空間一隅偶探


靜靜的空間

指為你停留

師無法 法無私

留下肉體 殺掉靈魂
 
清代銷日:巨輪珠 無款
 


詹承翰先生對古壺的評價:

清代銷泰:提樑磨光壺
 

 
 
 

 
 
畠春齋 束口鐵瓶
 
心若向陽 花自盛開
 
任何事情堅持久了就會成為對的。
期間總有人會持不同意見,但一定要確信自己的信念。
只要堅持,最後就會證明你對信念的堅持是正確的。
  
品時:癸卯年二月初六日(2024/03/15)

 茶境: 新北市鶯歌區尖山埔路203號

 茶具: 梨型紫砂壺 白瓷小杯

 水質: RO逆滲透飲用水

 茗品: 牛皮紙包裝,八零年代邊境同興號散茶

 滋味: 

一泡:此茶陳放乾淨 包裝潔淨 無任何異味 初嗅即沁人心脾 具有陳年的老沉 出湯更是驚艷。

二泡:茶一入口 及呈現明顯的木質香 陳放多年 茶葉也由原來的葉片變成木片 所以湯色深濃飽和 如飲養生湯。

三泡:老茶特色經泡經香 所以泡泡茶湯穩定 滋味釅厚香氣柔和 令人心境安逸舒暢 飲後口腔依舊存留茶香 口齒留香 感覺身心遽然放鬆 異常平和寧靜。

四泡:茶老飲之如品茶的轉識成智 喝的不是口感表層的清香 而是喉韻的沉香 茶湯進入身體 茶氣隱隱流淌 所以喝老茶 自然能氣定神閒 達到非常休閒的身心狀態 一種隱逸的生活感 悠然而生 可能是老茶茶性使然。

五泡:好茶穩定性足 所以泡泡持穩 時間亦可隨意 不需認真計時有一種十分閒散的品飲風情 一般泡茶三要素 在泡老茶時 是不會讓人產生壓力的 所以茶人也能更輕鬆無拘束的沖泡品飲 口感順滑 多層次木香偶有優雅的乾燥花香 湯色漸露紅濃明亮 似紅酒剔透 煞是好看 。

茶友名錄:



茶人點評: 
董育書:
茶是喝的,是和人喝的,好不好喝,是最直觀的感受。茶葉本身及茶道具的搭配使用,是在整個茶席進行中,針對茶湯有加分的作用。
董先生對喝茶的體會一種心境的感動與觸發要自己體驗,茶文化的深度就要從調整好喝茶的心態才喝茶,這樣的體驗,才能喝出茶文化的深度。日本茶道是形式主義,流派林立,其實喝茶是一件平常心的事形式主義經過喝茶的數據累進,以後可能會形成流派,現在要做的是跳出僵化的形式主義,以真實敬愛的人與茶的聚會,用心品茗,他說:三個杯子放一起不就是品嗎?茶要分三口喝,才稱為「品」,茶沒有好壞,只能分析潔淨度,喝茶要複雜要簡單都可以,因為平常心是道。

詹承翰:
雲南大葉種普洱茶,茶性強烈濃烈,呈現陽貴亮麗的茶性。
詹先生收藏許多古壺,有志梳理古壺的生活美學,他開頭就說古許有一種生命真實的律動,我詢問他原因,他說古壺用的工具是木製的轉盤,而現在用的則是機械式的金屬轉盤,差別在於精密度,古壺精密度不是如此精確,壺體或壺面就會形成一種有機的趣味,比較感覺的到,手工制壺的溫度,雖然精密度不是最高的,卻有一種自然的樸拙,而樸拙正是這些古壺吸引他的地方,因為裡面可以看到制壺家的生命,詹先生將茶壺的靈魂說出來,就是在不完美的制壺工具中,見證了人性追求好壺過程中的完美。


茶客心得:

喝茶是一種審美活動。器物的審美,茶席擺設的審美,喝茶心境的審美,在這一系列中性的觀察中,沉澱自己的知見,用更客觀的心態,去感受身邊所有的人與物,審美的標準不是分辨美醜,而是一種對分別的重塑與統一,喝茶的茶樹生長面向,環境土壤,水文氣候,都影響一顆茶樹的成長,這些是不可控的因素,到了人採摘之後,人為的操作就會形成千變萬化,茶人與制茶是不同階段的過程,在品茗中不能改變茶質,只能改變自己泡茶的方法,務必能調整到最好狀態,這就是茶樹,制茶,品茗之間的互動關係,可以說是茶味的最後調整者。

所以喝茶是一種審美的情趣,而不是制茶的解析,在放鬆的環境中,體會生命當下的自在,就像上面的紫砂壺落款「心若向陽 花自盛開」。

向陽就是喝茶過程中,最好的生活品味,斯情斯景就是緣份,就是放下手邊一切,陪伴茶客喝好一杯茶,沒有世俗攪擾,特調的珍重!

@董育書是鶯歌老街的一家茶舖,也經營藝術品文物及陶藝,繪畫的教學工作,是一位認真經營生活的茶人,對茶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堅持,在這個興空間裡,有他的品味,細細地觀察,店裡面有許多他對品茗與藝術的美學思維,在這裡可以喝到台灣的茶文化,台灣人的和藹親切與善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鼎源會館茶會記

    一進門就看見 就看見盆栽是綠的 水草豐美 魚在水中悠游  還有淙淙不停的流水聲 ...... 我們喝茶的地方    2024.03.31(日)我們一起喝過的茶 (以下資料由鼎源會館主人提供): 1. 甘露: 源自於原始森林樹圍 50~100cm 原生古樹茶 ( 樹齡約為 ...